哈爾濱中華巴洛克4棟百年建筑完成外立面修繕

日前,位于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的4棟百年文物保護建筑完成保護性修繕,煥發出新的風采。其中包括百年前的山西票號“義順成”,以及哈爾濱老道外最早的浴池之一“德新池”。
24小時施工,讓老建筑維修跑出“加速度”
記者從哈城發投集團好民居公司了解到,此次修繕的4棟老建筑分別為:南頭道街113號樓,南二道街24號樓,南二道街2號院H型樓,南二道街45號、47號樓。這4棟重新修繕的老建筑都始建于上世紀20年代前后,建筑風格均以中華巴洛克風格為主。由于建筑物外墻經年老化破損,哈城發投集團好民居公司對4棟老建筑外立面等進行了保護性修繕。
南二道街是道外區中華巴洛克建筑群的核心區域,其建筑多建于上個世紀20年代前后。街區的建筑風格融合了歐洲巴洛克建筑外立面與中國傳統四合院結構,形成獨特的“中西合璧”風格。此次修繕的老建筑多處于南二道街的商業核心區域。為減少對正在經營商家的打擾,建筑施工單位采取了非常規施工法。
負責修繕任務的哈爾濱建工建設有限公司施工技術負責人張賀介紹:“這次施工作業,有兩處老建筑是邊經營邊施工,為了減少對商家的打擾,施工期間沒有對正在經營的樓體外立面進行圍擋,而是調來了4輛高空作業車進行現場移動施工作業。同時,采取24小時施工方式,壓縮工期提高效率。”張賀告訴記者,高空作業車占地面積小、靈活性強,減少對商家門臉兒的遮擋,但作業車一次最多只能容納兩名施工人員同時作業。在老建筑的修繕過程中,要請專業的古建技師對殘損的雕花進行雕刻復原,受限于作業空間,但也要保證修復工程高質量完成,后期該公司通過24小時施工搶回了不少施工進度。
山西票號“義順成”老樓美輪美奐
南二道街45號、47號建筑,是此次修繕的老建筑外立面紋飾雕花最為華麗的一棟老樓,也是最有故事的一棟老樓。修繕后的這棟老建筑整體呈灰白色調,墻體外立面雕花繁復,二樓窗戶兩側葡萄造型寓意多子多福;樓體上方的圓弧下,蓮葉上托起一條鯉魚,寓意連年有余。
據介紹,這棟建筑始建于1922年,最初曾為義順成、義順源商號,是山西票號在哈爾濱的分支機構。相關資料記載,當年山西票號總號設于北京,分號遍布各省市,所發莊票隨處皆可匯兌,使用方便,因其執事者以山西人居多,故稱山西票號。義順成、義順源這兩家商號就是源于山西票號,清末年間來哈開辦。義順成延續了票號的功能,義順源則是貨棧,批發和販賣一些雜貨,當年這兩家商號生意興隆,遠近聞名。因為有票號財力做后盾,這棟老建筑修建得美輪美奐,裝飾細節中大量使用蝙蝠、鯉魚、葡萄、石榴等中式傳統吉祥圖案。
老道外最早的浴池之一“德新池”正在內部裝修
此次老建筑修繕中,南二道街2號院H型樓這棟建筑曾為老道外最早的浴池之一“德新池”舊址。該棟建筑在南三道街的出口門洞上方“德新池”三個字清晰可見。
據相關記載,“德新池”是1914年至1924年間在道外開辦較早、規模較大的浴池之一,其經營者叫趙喜林。當年“德新池”設有男盆、女盆和雅座等服務項目,浴池裝修豪華,服務周到,客人來到這里洗浴,可以享受免費的搓澡服務。每天早晨開業和晚上閉店時,店員都要拉響汽笛造勢,在當時非常有名。“德新池”還是當年“哈爾濱市道外區浴業同業公會”所在地。目前,昔日“德新池”這棟建筑已完成外立面修繕,商家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很快將以新的業態融入到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繁榮的商業活動之中。(記者 周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