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我們身邊有很多默默無聞的勞動者,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揮灑汗水、盡職盡責,他們看淡榮譽,一心鉆研,用雙手踐行著初心和使命。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在這個向勞動者致敬的日子里,人民網黑龍江頻道特別策劃“‘五一’致敬龍江勞動先鋒”系列報道,連續推出五位龍江勞動者的故事。他們是各行各業的勞動楷模,更是黨員先鋒。有的是打造國之重器的“大國工匠”,有的是講述傳承革命烈士精神的青年宣講員,有人用日復一日的工作詮釋著“奉獻”二字,有人用心血和汗水守護著祖國的生態屏障。在這個溫暖的春天,讓我們追隨這些勞動者的步伐,聆聽他們平凡卻又不凡的故事。
鍛造工序,在裝備制造行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大型鍛件制造技術更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水壓機鍛造廠鍛9班班長、高級工人技師劉伯鳴,是我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和世界最先進的15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操作者,作為一位重型裝備制造業產業工人,他憑借過硬的本領和砥礪奮進的工匠精神完成多項關鍵技術攻關,也參與和見證了我國核電等產品的國產化進程。
劉伯鳴。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從“零”開始 終成“大器”
“核電、石油化工大型鍛件,是世界公認的綜合性能要求最高、技術難度最大的熱加工產品。在核電國產化進程中,核電蒸發器錐形筒體和核電常規島設備整鍛低壓轉子,是我一直在攻關的項目。過去這方面一直依賴于進口,特別是整段低壓轉子一度只有日本的JSW具有成熟制造技術!弊鳛槿f噸級自由鍛造水壓機的操作者,劉伯鳴深知鍛造在整個工藝流程中的重要性,也深知“卡脖子”之痛。
“必須把這個關鍵技術拿下來!”沒有任何技術資料可借鑒,劉伯鳴從“零”開始,全身心投入技術攻關,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工藝參數、琢磨鍛件成形過程,甚至吃飯時都要抓著技術人員反復討論。日復一日的苦心鉆研,劉伯鳴終于找到了錐形筒體鍛造過程的關鍵控制點,采用他提出的“關鍵點控制法”,錐形筒體在中國一重順利鍛造成功,填補了國內鍛造技術的空白,也徹底打破了此類核電關鍵鍛件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
經過不斷摸索,在劉伯鳴團隊的努力下,中國一重率先突破國產化瓶頸,破解了超大鋼錠中心壓實、超大截鍛件面晶粒細化、機械性能均勻性等諸多國產化技術瓶頸。715噸整鍛低壓轉子鍛造成功,實現了1000兆瓦級核電機組常規島整鍛低壓轉子鍛件國產自主化,技術居于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水壓機鍛造廠生產場景。人民網 楊雪楠攝
“毫厘”之間 鍛造精品
“華龍一號”作為中國核電主打品牌,是我國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產品。在“華龍一號”首批示范項目中,中國一重承制了所有3個項目6個機組的主要設備。劉伯鳴很清楚這類關鍵核電鍛件的制造難度:“其中的主泵泵殼為特厚、異形大鍛件,它不僅要滿足普通鍛件所必須的均勻性、純凈性和致密性要求,還要滿足整體性和仿形性的特殊要求。”
鍛造核電鍛件,是要把巨大的毛坯變成形狀和結構復雜的精品。為了完成主泵泵殼鍛造任務,他帶隊從計算機數值模擬、制定工藝方案到模具的設計與制造,再到鍛造過程中的加熱處理、變形操作,劉伯鳴與專業技術人員協同作戰17天,依據已有的核電鍛件技術基礎和生產經驗,不斷完善基礎工藝數據7項,逐一攻克各環節操作難關,最終圓滿完成“華龍一號”主泵泵殼鍛件首件制造。
在水壓機鍛造廠的風炙火烤中,劉伯鳴先后完成核反應堆壓力容器、蒸發器、接管段、主管道等高難度鍛件的鍛造重任,推動中國一重形成了一整套“華龍一號”堆型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制造工藝流程,打造了中國核電設備國產化的新名片。
比榮譽更重要的是“傳幫帶”
29年的鍛造生涯,劉伯鳴屢創先河,也因此多次受到各級組織表彰和獎勵,全國技術能手、黑龍江省首屆龍江大工匠、省級勞動模范、黑龍江最美工作者、第五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等榮譽接踵而至。在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中,劉伯鳴是10位獲獎者之一,成為一名“大國工匠”。
劉伯鳴“出名了”,很快就有企業找到劉伯鳴,想要重金聘請他,但被劉伯鳴婉拒了,身為黨員的劉伯鳴在面對榮譽的時候,想到的不是個人而是集體。劉伯鳴說,“作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我認為衡量個人價值的不是企業給了多高的薪資,而是看自己能回報給企業、社會和國家什么。榮譽不重要,繼續鉆研專業,努力做好‘傳幫帶’,為建設制造強國作出貢獻,是更重要、更有意義的事!
獲得了榮譽,劉伯鳴更注重的是對青年工人、青年黨員的“傳幫帶”,將自己的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拿出來,只為了在大裝備制造行業培養和留住更多的人才。通過建立勞模創新工作室,劉伯鳴帶領工作室成員開展“勞模工匠講堂”“名模帶高徒”“創新聯盟互學互促”等活動。為了讓“理論聯系實踐”,劉伯鳴將課堂搬到了壓機旁、爐臺邊、機床上,近年來,組織各種有針對性地培訓活動近百場,受益職工2000余人次。團隊成員中2人榮獲中央企業技術能手等榮譽,2人從普通職工成長為副班長和大班長。
既要有千鈞之力,又要心系“毫厘”之間,如今的劉伯鳴,正帶領整個創新團隊朝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全力邁進,在百噸級的“大零件”上做足“繡花功夫”,一心一意為了“大器早成”、為了助力我國的鍛造事業攻堅克難、也為挺起民族工業的脊梁,貢獻著工人的力量。